网站首页 | 加入收藏
热线电话:020-66696020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李老师:135 0731 5581
梓潼老师:159 8909 6850
地址:广州市花都区朗头古村落
国学网站:
www.minglunshuyuan.cn
游学网站:
www.chongzousilu.com
当前位置:>> 首页 > 书院动态 > 学习心得学习心得

南昌学堂蓝箫——我所理解的“无为”,以无为的心态做有为之事

作者:网站编辑 来源: 日期:2014-6-25 10:00:13 人气:0 加入收藏 标签:“无为” 有为

    近来常有人说我,“你很自在呀,有‘无为’的精神状态嘛。”我听起这话来感觉褒贬不一,但用“无为”二字来形容我,确实让我汗颜。就老子“无为”的精神,我想来阐述下我的理解。


    几千年来,“无为”的含义被无数人借鉴与引用,甚至被当作对自身消极行为的掩护论点。老子的"无为"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,这也是老子中心思想中被非议最多的一块。且看:


    “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“不为物先,不为物后。”“无欲而天下足,无为而万物化,渊静而百姓定。”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。“无为”即自然,老子将“道”视为宇宙之本,而道之本性则是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即“道”对于宇宙万物是“侍之而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,衣养万物而不为主”。“为无为,则无不治”,“圣人无为故无败,无执故无失”,圣人“无为而无不为,取天下常以无事;及其有事,不足以取天下”。“不上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盗;不见可欲,使心不乱。圣人治: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知者不敢为,则无不治。”

    我所认为的“无为”分4个层次:

    第一层次:


    老子“无为”的哲学思想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,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,一种对“道”的追寻。老子“道”的学说,就是对宇宙万物形而上的把握。它的宗旨,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,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。对于个体生命而言,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;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则是一种如何达至善治的智慧。虽然老子思想以“玄之又玄”而著称,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值得反复体味。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,对于人类一切事务,包括管理在内,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。老子是个伟大的思想家,但不是实践家。老子的无为是指遵循宇宙规律,如果违背宇宙规律,就是乱为、妄为。

     第二层次:


     以范蠡、张良等伟大实践家为代表。


     范蠡——道商祖师、吴越功臣


     史料:范蠡,字少伯,汉族,春秋时期楚国宛地三户邑(今河南淅川县)人。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、谋士和实业家。后人尊称“商圣”。他出身贫贱,但博学多才,与楚宛令文种交情甚深。二人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(非贵族不得入仕)一起投奔越国,辅佐越国勾践。在范蠡的辅助下,越王勾践终可灭吴,一雪会稽之耻。功成名就之后,范蠡激流勇退,化名为鸱夷子皮,变官服为一袭白衣,与西施一起西出姑苏,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,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。范蠡一生三次经商成巨富,三散家财,自号陶朱公。
作为一代道家高人,范蠡一生无为而治,并懂得功成身退。——用现代的话来说,范蠡是“随时可以高调起来,并有资本高调的人”。范蠡的低调才是真正的低调。

     张良——汉朝第一开国功臣、张天师之祖


     史料:张良,字子房,汉初大臣。因其在推翻秦朝暴政后,对灭楚兴汉有功,得到汉高祖刘邦“运筹帷幄之中,决胜千里之外”的称许。汉朝建立后,张良被封为留侯。就在这时,张良放下名利,辞官归田修炼,入白云山,师事黄石(号赤松子),最后成仙而去。张道陵(道教的第一位开创及组织者)是张良八世孙,张天师的祖庙也是祭祀张良的家庙,名唤“留侯家庙”。
作为大汉开国功臣,张良却不贪图荣华富贵,“功遂身退”,比之韩信,张良的一生堪称完美。似乎历史上所有道家高人最终都是如此,出山不为名利,而为苍生,心愿了却之时便是归隐之时。如此看来,有了“有为”的力量与现实依据,才有“无为”的真正内涵。


     第三层次:

     这个层次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:正确认识到“无为”的真正意义,将有为和无为现实化、简单化;以无为的心态做有为之事,以有为的决心证无为大道;清楚地认识到所谓“有为”是指结果,绝非一个过程。然而这个世上,永远在路上的,走在有为大道去见证无为的人太多了,只有少数人能达到终点。别人看起来有为的人,他自身并不认为自己有为。作为我们俗人,完成了目标就是有为,成功了才是“有为”。成功有两种:给自己看的和给别人看。给自己看的是实现内心的安宁,给别人看的是功成名就流芳百世。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,我们只能顺应规律,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前进。不能违背规律,更不能不切实际地制定自身的有为目标,盲目为之。


     第四层次:

     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、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,并颇有成效。魏晋玄学家则通过“无为而治”的宣传,引导人们消极、遁世、清谈、无所作为;这对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。“无为而治”,我认为是让人顺应天道。虽说无为,但我们身边许多事物都是人为的结果,就说我们的思想,它绝对不是无为产生的,而是种种学习的结果。有了思想才能认识到无为。这大概就是“有无相生”的道理了。很多人为避世刻意“无为”而产生消极性的无为。有个故事是这样的:两个同时在森林迷路的人,在饥饿中一个积极求生,努力奔跑寻找出路,体力耗尽而亡;另一个悲观绝望,就地等死,体力消耗慢,比前一个多活数天。后者,在我看来,就是一种消极性的刻意的“无为”。


     以无为的心态做有为之事,以有为的过程证无为大道……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minglunshuyuan.cn/html/xuexixinde/210.html
版权所有:明伦书院 总部地址:广东省花都区塱头古村落 粤ICP备16122599号
网址:www.chongzousil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