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| 加入收藏
热线电话:020-66696020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李老师:135 0731 5581
梓潼老师:159 8909 6850
地址:广州市花都区朗头古村落
国学网站:
www.minglunshuyuan.cn
游学网站:
www.chongzousilu.com
当前位置:>> 首页 > 国学资讯 > 名师论道名师论道

文化与人化

作者:网站编辑 来源: 日期:2014-1-25 11:06:53 人气:0 加入收藏 标签:文化 人化
作者:刘强
       发表于《东方早报》2012年3月22日
       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近来文化问题渐成国人关注的热点,从“两会”的现场到茶余饭后的聊天,“文化”一词炙手可热,差不多到了“言必称文化”的地步。不管最高决策者的初衷如何,文化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,或许未尝不是一种明智而必要的选择。
       然而,究竟何谓文化?文化的目的和功用何在?文化发展是否可以和文化建设甚至文化产业相提并论?所谓文化大繁荣是否可以理解为文化大跃进?凡此种种,都值得深入检讨和审慎辨析。
       据说近百年来,中外学者给“文化”下了百余种定义,这些定义自然可以在一定语境中加以使用而无伤宏旨,但却都不足以概括文化的实质。在我看来,所谓文化,其最本质的核心含义不是别的,而是人。毋宁说,人类在这个世界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,都是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。或者,一言以蔽之,文化即人化。
       《周易•贲卦•彖辞》有云:“刚柔交错,天文也;文明以止,人文也。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,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此段话每为学者所称引,几乎成为东方文明的原型密码,盖因中华文化的几大关键词,如天文、文明、人文、文化等均在这三十个汉字中酝酿成形,呼之欲出。这段话不仅接橥了“天人之际”的自然法则,同时也彰显着“人文之际”的社会秩序。“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”的“人文化成”说,正是“文化”一词在中国典籍中的最早出处。而这一表述,实已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核心理念,即“天人合一”与“人文合一”。
       所以,我们通常所谓的人文精神、人文价值,绝非仅仅从单纯的文化角度而言,而是与人的生命、人格、价值、权利、尊严和自由息息相关的,抽空了“人”的诸多内涵,所谓人文精神将无从谈起,而文化也就不复存在了。换言之,不尊重人的文化,掠夺人的权利和自由的文化,归根结底会走向文化的反面,即马克思所说的“人的异化”。
       文化自始至终都与人有关。说到文化的目的和功用,小而言之,是使每一个受文化熏陶的人都能具备独立之人格与优雅之气质,也即通常所谓“完善人格”,“变化气质”;大而言之,则是为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,从而使每个个体都能“全面而自由的发展”,享受人类文明所能够实现的最大福祉。
       人类创造了文化,文化反过来自当“反哺”人类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文化的发展应该致力于使人更像人,而不是沦落为工具和物。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说“文化即人化”。
       就当前的文化问题而言,首先需要理清的是:文化是“养出来”的,而不是“造出来”的;文化产业固然需要,但文化本身并不随着产业的增长而成长,因为经济的或者说功利的诉求,是近三十年来的“基本国情”,如果继续这种诉求,则一仍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的“旧贯”即可,大可不必提倡什么“文化体制改革”。正如教育产业化的着力点未必真在教育一样,文化产业化的着力点恐怕也未必真在“文化”。
       其次,衡量当前文化发展和文化繁荣的一个硬指标无他,那就是看一系列的文化发展的举措,是否真的有助于人的个体幸福和整体进步?从这一视角出发,当前最重要的文化问题不是别的,而是所有与人的价值和自由息息相关的事业,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人文教育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。与其着眼于十年、二十年的外在利益,不如着眼于利在百年、功在千秋的人文教育,从根子上改善人本身。窃以为,与其教育的投入连续18年都未曾达到当初承诺的GDP总量的4%,还不如当机立断,将准备投入到文化产业上的大量资金,大部分投入到与先进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的教育事业上去。而且,主要投入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上去。尽管大学教育也积弊甚多,但相比之下,中小学教育更亟待改善,特别是促进中西部、西南部等广大农村的基础教育,已经到了刻不容缓、时不我待的地步。从另一个角度说,越是教育落后的地方,文化的发展就越是举步维艰,人的“异化”情况就越是严重。这些问题不是治标不治本的文化产业所能解决的。

       第三,说到当前教育如何落实“文化”与“人化”的问题,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指出:“我以为当前的中国教育,有三个方面亟待加强:一是传统文化教育,二是生命教育,三是公民教育。生命教育乃当务之急,不教育则毒奶粉、黑砖窑之类事件还会层出不穷。公民教育乃百年大计,关乎国人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享受最大权利和最大福祉,不教育就与真正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。传统文化教育乃民族之本,道统不兴,学统不立,便不足以制衡政统和势统,不教育便会使国人数典忘祖,日益颟顸粗鄙,永无形成优雅人格与独立精神之可能。”其实,除了这三种教育,宗教文化的教育也值得重视,长期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并没有真正改善国人的道德境界,反而让国人变得不知敬畏,没有底线,没有信靠,怀疑一切,麻木不仁。而这些,都非靠文化产业所能改善,而只有通过润物无声的人文教育始能养成。
       中共中央前宣传部部长朱厚泽先生说的好:“我们很长时间忽视人文精神教育,只把知识当作功利来学,培养了一批手艺匠人,知识面非常窄,这非常危险。人最根本的创造力来自于思维的解放,发展的目的就是走向自由。”此话也可以这样理解,什么都可以功利,唯有“文化与人化”的百年大计,却功利不得,速成不得,“大跃进”不得,只有以人为本,从长计议,循序渐进,择善而从,方可走上文化健康发展的人间正道。
       (此文写于2012年3月17日,《东方早报》2012年3月22日发表,略有改动,此为原稿。)

刘强老师简介:
       刘强,笔名留白,1970年10月生于河南。人文学者,随笔作家,独立书评人,复旦大学文学博士。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,诗学研究中心主任,博士生导师。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,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。
       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、先秦诸子经典、古典诗学、笔记小说等。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。著有《世说新语会评》(2007)、《曾胡治兵语录译注》(2007)、《今月曾经照古人:古诗今读》(2009)、《一种风流吾最爱:世说新语今读(上下册)》(2009)、随笔杂文集《有刺的书囊》(2010)、《竹林七贤》(2010)、《惊艳台湾》(2012)、《世说学引论》(2012)、《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》(2013)等多种。
       2008年在安徽电视台《新安大讲堂》主讲《世说新语典故》十二集,2009年在广西电视台《读书时分》主讲《古诗中的爱情》二十集,2010年10月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《竹林七贤》十三集。2011年2-5月应邀赴台湾东华大学任客座教授,其间在台湾大学、成功大学、佛光大学、新竹教育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学访问。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minglunshuyuan.cn/html/mingshilundao/179.html
版权所有:明伦书院 总部地址:广东省花都区塱头古村落 粤ICP备16122599号
网址:www.chongzousil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