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 | 加入收藏
热线电话:020-66696020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李老师:135 0731 5581
梓潼老师:159 8909 6850
地址:广州市花都区朗头古村落
国学网站:
www.minglunshuyuan.cn
游学网站:
www.chongzousilu.com
当前位置:>> 首页 > 国学资讯 > 名师论道名师论道

“道”在何处

作者:网站编辑 来源: 日期:2014-1-25 10:50:39 人气:0 加入收藏 标签:“道”在何处
        在中国古代的话语系统中,“道”无疑是最具阐释价值的一个词。无论对“道”的诠释有多么丰富,多么歧异,都无法改变“道”之所以为“道”,并非作为一种纯然的、超验的、世界起源意义上的物质性存在,而是作为一种价值系统的终端和目的而存在这一基本事实。《周易•系辞》云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。本文所谓的“道”,正是一种契合天道、地道的“人之道”。《论语》中“道”字凡89见,大多关乎人之“道”。孔子对于“士君子”的界定,也就是三个字:“志于道”。(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“道不同,不相为谋。”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”。)孔子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也。”(按:此“闻道”亦可作“使道闻于天下”解)又说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”可见,“道”并非“不可知”,“道”不仅可“闻”,而且可“弘”。《中庸》开篇云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据此又可知,道不仅可“闻”、可“弘”,而且可“修”,不“修道”,不可谓之“教”也。
       然而,“道”究竟在何处?这个在古代完全不是问题的问题,在今天却显得特别沉重和严峻。如果我说,“道”不在别处,“道”就在天地之间,在万物之中,在你我周遭,似乎显得过于笼统;如果我说,“道”不在别处,“道”就在人之“文”中,就在圣之“经”中,恐怕有人要攘臂冲拳,怒目相向,视我为迂腐冥顽、死而不僵的封建“卫道士”吧。
       其实,此意古圣先贤早有表述。《中庸》说:“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,可离非道也。”既然“不可离”,岂不就在你我之中,如影随形?然,既然“道”是“形而上”的,我们又该如何捕捉和把握?对此,南朝文论家刘勰在《文心雕龙•原道》篇给出了答案。他说:“文之为德也大矣,与天地并生者何哉?夫玄黄色杂,方圆体分,日月叠璧,以垂丽天之象;山川焕绮,以铺理地之形:此盖道之文也。仰观吐曜,俯察含章,高卑定位,故两仪既生矣。惟人参之,性灵所锺,是谓三才。为五行之秀,实天地之心,心生而言立,言立而文明,自然之道也。”刘勰认为,人是“五行之秀,天地之心”,故人之文实则亦道之文。宋儒周敦颐所谓的“文以载道”说盖源乎此。
       刘勰紧接着说:“道沿圣以垂文,圣因文以明道,旁通而无滞,日用而不匮。”非常清楚地揭示出“道”、“圣”、“文”三者的关系。也就是说,只有圣人之文才能真正阐明大道,楷则万世。在此基础上,刘勰进一步提出“征圣”、“宗经”的主张:
       “夫作者曰圣,述者曰明。陶铸性情,功在上哲,夫子文章,可得而闻,则圣人之情,见乎文辞矣。先王圣化,布在方册;夫子风采,溢于格言。”(《文心雕龙•征圣》)
       “经也者,恒久之至道,不刊之鸿教也。故象天地,效鬼神,参物序,制人纪,洞性灵之奥区,极文章之骨髓者也。”(《文心雕龙•宗经》)
如果说“道沿圣以垂文,圣因文以明道”,那么圣人创作之“文辞”,口出之“格言”,其实也就是“经”。经者,径也,常也;道者,导也,路也。从这个角度言,经典就是“载道”、“明道”之文,学者欲“求道”、“体道”、“悟道”、“弘道”,不可不读“经”。一句话,“道”不在别处,就在“经”中。古人强调“经明行修”,正此意也。
       刘强老师简介:
       刘强,笔名留白,1970年10月生于河南。人文学者,随笔作家,独立书评人,复旦大学文学博士。现为同济大学中文系副主任,诗学研究中心主任,博士生导师。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人,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。
       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、先秦诸子经典、古典诗学、笔记小说等。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。著有《世说新语会评》(2007)、《曾胡治兵语录译注》(2007)、《今月曾经照古人:古诗今读》(2009)、《一种风流吾最爱:世说新语今读(上下册)》(2009)、随笔杂文集《有刺的书囊》(2010)、《竹林七贤》(2010)、《惊艳台湾》(2012)、《世说学引论》(2012)、《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》(2013)等多种。
       2008年在安徽电视台《新安大讲堂》主讲《世说新语典故》十二集,2009年在广西电视台《读书时分》主讲《古诗中的爱情》二十集,2010年10月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主讲《竹林七贤》十三集。2011年2-5月应邀赴台湾东华大学任客座教授,其间在台湾大学、成功大学、佛光大学、新竹教育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学访问。


本文网址:http://www.minglunshuyuan.cn/html/mingshilundao/174.html
上一篇:没有资料
版权所有:明伦书院 总部地址:广东省花都区塱头古村落 粤ICP备16122599号
网址:www.chongzousil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