课程时间
3月12日(周六)9:00—17:30
课程地点
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
这是一个有着八百年历史的古村,自古尊师重教,崇尚“耕读传家”,提倡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的传统价值观,明清两朝,共有48人高中科举,其中进士 15人,举人10人。深入人心的祖先崇拜信仰,使得朗头古村至今完整保留着34间书室、18条古巷、17座炮楼、30座首尾相连的古建筑群,明清青砖建筑 近400座。2000年,朗头古村被列为市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;2006年,被评为花都区“最佳历史古村落”;2008年,被评为首批“广东省古村落”;2010年,被评为“广州特色古村落”。
课程简介
3月12日,明伦书院广州国学堂开年纳新之际,隆重请来台湾知名学者,北京大学教授,著名思想家龚鹏程教授莅临授课,与您分享儒学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,为您解开学习国学道路上的犹疑与困惑,愿您在与名师的切磋交流中,对经典的体会更加深刻。“博学之、审问之、慎思之、明辨之、笃行之”,新的一年,欢迎诸位学友回到古色古香的塱头村,于幽静中聆听雅音,与明伦一起在国学的海洋中精进、持恒,“鹏程论道”约定您!
中华文明思想会跨越原生地域、原生社会,传播到另一个地区,绵延到另一个时代。
——龚鹏程
近年来,以儒学为主的国学日益被重视,但同时质疑声不断:儒学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到底还有什么用?
不仅今人会质疑,儒学在历史发展长河中,一直争议不断。
《史记》记载,孟子被时人批评为“迂远不近事情”;孔子的“道之不行,我知之矣”,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”几句感叹的话也常被拿来证明他只是个道德理想主义者,诟病他的主张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。
清朝初年,更有很多人批评宋明理学家是“平时袖手谈心性,临危一死报君王”,嘲讽理学家对社会衰乱、国家危机提不出具体的拯救措施,只会在危难时刻一死了之……
龚鹏程老师说,许多误解与争论,皆因我们读书不够,……
名师介绍
龚鹏程,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,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,台湾南华大学、佛光大学创校校长,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。精通中国文学、中国史学、中国哲学、中国宗教,是当代知名学者和著名思想家,被人誉为“当代孔孟”,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、中兴文艺奖、杰出研究奖等。2004年起,任北京师范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教授。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,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。龚鹏程自幼才华横溢,而且精通武术、书法,深广的学力贯通古今、融会中西,每年著述约一百万字。迄今为止,正式出版的专著已有七十余种,主编著作不计其数。
附:龚老师精彩答疑片段
问:现代人精神越来越迷茫,心灵越来越脆弱,这些现代之痛让人们转向儒学寻求慰藉与支撑?
龚鹏程:整个近现代思想,是在人跟神决裂的过程中形成的。人类不断宣称可以扮演上帝的角色,创造出任何东西,包括克隆羊、克隆人,创造新的物种。但技术上的进步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完全满足,反而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,使得人心浮躁,信仰缺失。
儒学可以对这种人天破裂的关系起调节、改善作用。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”,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天文、人文是彼此结合的。人可以“参赞化育”,即参与天地的造化,但不要打倒天、取代天、戡天役物,而是要在顺天地、四时中长养万物,故能与天地同春。孟子讲“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”,就是教我们不要滥垦、滥伐、滥捕,要节制欲求,留给自然修复的时间。
问:更重要又更难修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儒学又是如何指导人们面对自我、面对人际关系的呢?
龚鹏程:儒家特别强调自律,教人要不断自省、不断学习。《论语》开篇就是孔子劝学,接着曾子又讲“吾日三省吾身”。
读《论语》,你可以发现一个《圣经》、佛经里都没有的现象:佛祖会说自己错了吗?上帝会说自己错了吗?都不会,但孔子会。孔子说,我错了,谢谢你告诉我。“君子之过,如日月之食”,只要改过就好,但前提还是承认君子会犯错。
再如孟子,他讲浩然之气,虽千万人阻挡我也不怕,可他第一步仍然是自省,反省察识后发现自己是对的,才会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;如果发现自己不对,那就要知过并立刻改正。这种自律与自反,在全世界的思想谱系中都是非常特别的。
问:克己复礼是一种敬,而现代人缺乏的恰是这种敬:对天地的敬,对良知的敬,对他人的敬。人与人相处,信奉的是丛林法则。
龚鹏程:弱肉强食是人类世界的原则吗?它是动物界的原则呀!人的世界应该是“鳏、寡、孤、独、废疾者,皆有所养”,儒家的“人禽之辨”,辨的就是这个。
顾炎武曾说,有亡国有亡天下。“亡国”指政权垮了,“亡天下”则是人之相食。人剥削人、人欺负人、人吃人,这样的社会叫“亡天下”,就是没有了文化,回到了禽兽世界。
儒家强调的仁是什么?就是人跟人之间有关怀、有同情,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”,这样才能互相帮助,人和人之间才能合作。
用仁爱替代弱肉强食的原则,是儒家对现代人际关系的重要关照。
问:用儒学治愈“现代病”,首先需要儒学有干预社会现实的立足点。
龚鹏程:这便是刚才说到的礼,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。
出生、成年、结婚、老死,是任何时代、任何社会形态下,每个生命都会经历的生命礼仪。儒家成年有成年礼,曰冠礼,结婚有婚礼,死亡有葬礼,祭祀有祭礼,用这些礼对待生命中的各个重要阶段,让人在每个阶段过得庄严而有意义。
现在的青年没有什么成年礼,婚礼常常变成大吃大喝,而少了神圣感。对于缺乏价值导向的现代人来说,复活这些礼仪,可以帮助、提醒我们去理解生命的意义。
礼表面看起来是个形式,内在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的敬重以及人对天地、对万物的敬重。这样的文化不会造出“无所畏惧”的人,也不会什么样无底线的事都敢做。
问:您怎么定义现代化境遇下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所担当的角色?
龚鹏程:一是标志文化身份、文化认同。就是在全球化的时代,中国人可以用它来说明自己是谁。二是发挥批判功能。传统文化不同于现代文化之处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。相对于二元对立、人天破裂、宰制自然的形而上学,儒学所讲的天人合一、阴阳相济,不就是当代西方批判现代的生态自然主义者想要发展的思想吗?
相对于现代社会张扬工具理性,而道德理性、价值理性不足,儒学所强调的伦理精神,不是恰可医此顽疾吗?现在我们认识到,批判并超越现代文明,其资源就在国学中……
路线指引
驾车请百度地图明伦书院总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