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古人学习文化,不是从 “经史子集”入门,而是从“经传注疏”之“小学”即从文字(训诂)入手。弄懂字词句,最真切地下功夫领会数千年文言文的奥义,真实地触摸到先贤的基本意思,方不至于歪曲误会古代文献的光辉思想。
今人学习国学,最大的问题恐怕不是观念上诋毁圣贤,思想上排斥传统,意识形态上清算先哲,最大的问题,恰恰是五四以后我们对于文言文的隔膜,一句话,“读不懂”古文!
今天的中国,复兴传统文化,从国学的角度来看,当务之急是倡议大家认识正体字,亲近文言文。
可是,亲近文言文,认识正体字,谈何容易。但是,不能因为此项工作困难,我们就裹足不前,听之任之。不能因为白话文简便轻松,我们就投机取巧、避重就轻。如此畏难作罢,何谈走进古圣先贤,何谈自负孝子贤孙?
中国之所以伟大,正在于数千年历史文化之一以贯之。今天的埃及人读不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,今天的伊拉克人读不懂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,今天的印度人,在持续经受雅利安人、蒙古人、阿拉伯人、英国人征服之后,早已淡漠了远古灿烂的文明。
我们窃笑埃及、印度、巴比伦文明的灰飞烟灭,我们自豪叹为观止的中国古代文化“起点就是巅峰”。不要忘记,正是因为语言的不可靠,我们的祖先才在天人合一的“象形文字”的凭借下,发现了“文言文”这一超越时空的利器,因其有了文言文,中国的历史才有了延续的可能,中国的文化才有了虽百世千代也常读常新的魅力。
掌握文言文,是我们每一个冷静的中国人应有的自觉;学习文言文,是当代时刻警醒和忧患的精英应有的责任。
——有鉴于此,本月,明伦书院礼聘当代文字、音韵、训诂学大家,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,国家级学术带头人万献初教授,拨冗来川,为明伦学子带来两天完整精彩的《经传注疏解读》这一重量级国学课程。

望文生义,有的放矢;诘曲聱牙,一扫而空。遥忆当年万教授空降蓉城时的《说文解字》--谈笑风生,将“六书”妙化于指掌;当头棒喝,澄经年误解于刹那。此番蓉城解经弘道,可以预期,必将在书院掀起又一次“说文”之风!

万献初教授的书作